高校作为思想传播、文化引领、学术创新等各类思潮传播的发源地、集聚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把牢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致力践行“举旗子、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四个”作用,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健全工作制度,发挥好责任担当作用
学校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全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秉持“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和落实了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要求,主抓分管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党支部书记是所属支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各自工作中所肩负的使命,强化了责任与担当意识。
二是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学校党委、各党支部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与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计划,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三是建立了定期研判制度。学校党委建立了每月召开各部门、二级学院参加的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制度,坚持在每月末的学生工作研判会和辅导员培训会上安排此项工作,通过研判及时掌握学生政治思想状况以及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情况,并有针对性提出下一步工作,确保在教育教学各环节有党的声音。
四是纳入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学校纪委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纳入了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察检查范围,并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处每年都对各部门、二级学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向学校党委报告。
五是建立了“大思政”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各二级学院(部)思政工作会议制度,建立完善班导师制,试行助理辅导员制,构建协同一致,“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了党政协同、师生协同、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线上线下协同的“大思政”工作局面。
六是建立了相关报告、审批制度。学校实行了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度,由学校党委统一管理,宣传部和科技处负责审批,加强了关键环节和过程的监管。同时,学校建立对外学术交流管理制度,外教、留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加入社团要向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处报告备案制度,师生接受媒体采访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师生的思想政治导向。
二、守好课堂,发挥“大思政”作用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查制度,严格意识形态审查,坚决杜绝在课堂中出现错误观点和言论,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纪律”。
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深入推进思政理论入心入脑。抓好学校党委中心组、教职工、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校领导带头深入各学院,全年全校师生中共开展“大讲堂”专题讲座、学习分享会共计近40场,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向深入。此举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在四川教育网对学校师生学习贯彻思想政治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课堂革命”引领思政课教学创新。学校积极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思政课以前死板、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课堂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政课PPT课件、开设在线课程等形式,创新了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手段。授课过程中也选取了思政课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化,使学生有兴趣听思政课,努力增加思政课的“抬头率”,增强政治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积极发挥思政课研发中心的作用,2018年学校思政部老师主持参加德阳市社科联、省教育厅课题共6项,省社科联课题2项。
三是以党课、团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加强对党课、团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党课在师生中、团课在青年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党团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2018年共举办了党课近60堂、团课近50堂,切实发挥了党课、团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四是社会实践课嵌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学校不管是在校内实验实训还是在校外实验实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要的是在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嵌入了新时代、新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设置了专门的课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贯彻在我校学生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的每个环节,不留空档和死角。
三、融合力量,发挥好全媒体作用
学校党委不断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和主渠道,切实发挥好全媒体的作用。
一是建好用好各类思想政治文化阵地。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凝聚力强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层次,优化不同文化活动类型,开展了一批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二是运用新媒体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依托学校官网、易班,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学校易班利用本身的创新性,搭建了易班“轻应用”开展党的十九大、“两会”、改革开放40周年等学习宣传活动;利用易班“优课”开展线上课程的学习;易班还与思政课堂进行融合,翻转传统教育教学形式,将网络意识形态逐渐融入课堂。目前,易班平台注册人数已达10164人,校方实名认证达9582人,在过去的两年易班曾获得2017年易班新生入学教育全国13名、2017年易班优课四川省第5名,2018年9月优课全国排名第7名、2018年12月四川省易班活跃度第11名、2019年1月四川省易班活跃度第5名等荣誉。
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强化网上正面思想政治舆论宣传,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提升了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黏着力。建立了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常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健全了意识形态网站信息内容更新的保障机制,及时排查网站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夯实队伍建设,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学校形成了一支学历水平较高、职称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师资队伍,切实发挥了意识形态教育主力军作用,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得力助手。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入口”管理。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和相关规定,坚持职业准入有关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本政治条件和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或所在大学主干学科专业中选拔教师,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是着力培养意识形态骨干队伍。学校打造了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校园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同时,学校培养了一支宣传思想部门的专业型人才队伍,做到了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成为学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是加强教师聘用、考核中的政治立场考察。学校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要求与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挂钩,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引导广大教师要做到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魏崛 张清军)